全球化格局中的中国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本质上代表着经济范式的全面转型,因此,未来一切经济都是数字经济。数字经济的核心特征是创新,而以经济范式转型为代表的创新理应是系统创新。只有系统的管理创新,才能确保数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确保中国经济跨越式转型和社会治理、乃至文明范式的
        早在1995年,唐·塔普斯科特就出版了一本名为《数字经济》的著作,详细论述了互联网对经济的影响,并被誉为世界“数字经济之父”。中国互联网经济理论的奠基人之一姜奇平,在1998年也翻译出版了美国商务部的报告浮现中的数字经济》一书。
        美国是数字经济的发源地,并且目前仍然占据全球数字经济的最前沿。中国近年来被称为“全球数字经济先驱”,但中国数字经济的领先,目前主要是应用方面的领先,而不是创新方面的领先。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中国数字经济巨头,虽然在规模上已经比肩甚至超越西方企业,但中国企业在基础创新方面总体上仍然处于落后的状态。
 
        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格局
        据埃森哲战略与牛津经济研究院2016年的报告,美国从事数字化相关工作的劳动人口占比已达43%,美国数字经济总量5.9万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为33%,是中国数字经济占比13.3%的2.5倍。随后是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德国、荷兰、巴西、西班牙、日本、意大利。在11个样本国中,中国排名最后,数字经济占比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
        OECD“2015经合组织数字经济展望”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80%的OECD成员国都制定了国家战略或部门政策,构建了数字经济国家战略框架。其中,英国的目标是成为21世纪文化大国,并于2015年颁布了《数字经济战略(2015-2018)》。该战略侧重于对数字文化创新的扶持和激励,为英国建设数字化强国确定了方向。而在2017年中国两会召开前的3月1日,英国政府又重磅发布了《英国数字战略》,对脱欧后的英国打造世界领先的数字经济和推进数字转型作出了全面而周密的部署。英国政府对数字经济寄予厚望,希望到2025年将数字经济的贡献值从2015年的1180亿英镑提高到2000亿英镑。英国的数字战略分为七大子战略,每个战略之下包含一揽子举措和推进方案。一是连接战略,二是数字技能与包容性战略,三是数字经济战略,四是数字转型战略,五是网络空间战略,六是数字政府战略,七是数据经济战略。
       日本希望将数字技术融入生活,于2009年就制定了《2015年I-Japan战略》。该战略着力于3个领域的重点应用,即通过电子政务推进政府透明、廉洁、高效;通过电子医疗保健建立居民个人电子健康档案;通过教育和人力资源领域建设,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信息技术人才。
       澳大利亚2011年启动国家数字经济战略,希望到2020年在全球数字经济中处于领导地位。该战略涵盖至2020年时所需要达到的18个目标,涵盖了如下领域:家庭宽带接入率、企业及非盈利机构互联网使用率、智能技术覆盖率、老年人及脆弱人群电子健康档案、远程医疗、远程教学、远程办公及电子政务。
       数字化对经济增长作用十分明显,且数字化密度越大的国家从数字化中获得的收益越大。数字化程度每提高10%,人均GDP增长0.5%-0.62%。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数字经济更是被视为撬动全球经济的新杠杆。据预测,到2025年,全球经济总值的50%将来自于数字经济。
 
       中美数字经济博弈
       美国是数字信息技术发源地,是全球数字经济的核心引擎。中国是数字经济的后起国家,但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数字消费市场。
       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和共享性,以及数据资源的永不枯竭和相互融合等特征,使得数字经济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工业经济。在全球数字经济大潮中,中美两国应摈弃传统的零和博弈。中美双方斗则双输,合则双赢,中美应在全球数字经济发展中发挥“双引擎”的作用。美国数字经济的兴起和繁荣,主要原因是互联网的创新机制,这种创新包括技术、产品和制度等方面的综合创新。中国也应该采取综合创新模式,以推动数字经济的全面升级。
       全球命运共同体的构筑,首先取决于利益共同体的构筑。在全球化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相互依存的程度也在日益加深。中美两国作为数字经济的“双引擎”,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数字经济是真正的全球经济,在经济不断全球化的同时,全球可持续发展和全球治理机制也面临新的升级需要。中美携手推动全球贸易和全球治理机制的完善,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必然选择。
 
        中国:全球数字经济先驱的未来
        目前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位居世界第二,和美国仍有差距,占GDP比重也低于美国、英国和日本。但中国数字经济增速显著高于宏观经济景气指数,数字经济已成为近年来带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2016年中国数字经济对GDP的贡献约70%,这一贡献率已经接近甚至超越了某些发达国家的水平。
        腾讯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互联网+数字经济指数(2017)》报告显示,2016年数字经济总量已占中国GDP总量的30.61%。报告指出,到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将超过32万亿元,占GDP比重35%,到2030年,中国数字经济占GDP比重将超过50%,全面步入数字经济时代。目前我国89家上市互联网企业市值总额达到7.4万亿美元,3家企业进入全球上市互联网企业市值排名前10强,9家企业进入前30强。
       从英、澳、日等国的数字经济战略可以看出,他们对正在或可能受到数字化影响的领域及产业重视度还远远不够,如以医疗设备、军工及运输为代表的工业控制领域,以及与智慧家庭、智慧工厂、智慧城市相关的物联网领域。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德国的工业4.0,在这方面已进行了一些探索。中国正在实施的“中国制造2025”,将通过“互联网+”的应用,实现产业结构的变化和产量的增加。相比美国、德国经验,中国具有自身特色,但也需要继续吸收和借鉴国外的先进之处。
      “数字经济倡议”成为G20杭州峰会具有开创意义的重大成果,也是今年汉堡峰会的各国领导人和媒体记者关注的焦点。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金融科技等数字技术与经济的结合,正在使现代经济向更加灵活、敏捷、智慧的后现代经济范式转型。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技术研发和转化,推进“互联网+”深入发展,促进数字经济加快成长。“数字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意味着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进入全新阶段。
作为全球数字经济的先驱,中国数字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突飞猛进。同时,数字化也在向政府治理领域渗透。通过数字化打造平台型政府,将使中国数字经济进入纵深发展阶段,推动中国成为真正的全球数字经济领袖。

       数字经济:超越拉美陷阱和挑战“历史终结论”的中国机会
       当前中国数字经济进一步发展面临的一大瓶颈是,传统产业利用数字技术转型升级的速度较慢。由于数字技术从投入到产生正向经济收益之间存在约3-10年的时滞,加上行业标准缺失或不统一,投资周期长、见效慢,试错成本和试错风险超出企业承受能力,传统产业利用数字技术动力不足。而显然,向传统产业渗透、融合也正是数字经济更为广阔的未来。
       数字经济本质上代表着经济范式的全面转型,因此,未来一切经济都是数字经济。在全球数字经济浪潮中,中国只有全面进行数字经济范式转型,才能真正超越拉美陷阱,并构成对福山“历史终结论”的挑战。所谓“历史终结论”,意即西方资本主义已经达到完美,历史将因此而停止进步。
       数字经济的核心特征是创新,而以经济范式转型为代表的创新理应是系统创新。美国之所以能一直引领数字经济浪潮,正是由于美国的创新是系统创新。大多数中国企业更重视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但过去二三十年阿里巴巴等中国数字企业巨头的成功,却是管理创新的成功,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只是它们管理创新的一部分。只有系统的管理创新,才能确保数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确保中国经济跨越式转型和社会治理、乃至文明范式的转型升级。数字经济是中国超越拉美陷阱和挑战“历史终结论”的最佳机会,只有在数字经济大潮中占据领先地位,才能真正打造中国模式,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张 羿/著名管理学家、后现代管理开创者、中国数字信息与安全产业联盟首席管理顾问)
 
 
 
 
 

责任编辑:张 羿

经营性网站
备案信息
北京地区网站
联合辟谣平台
中 国
互联网协会
网络110
报警服务
北京互联网
举报中心
北京12318
文化市场
举报热线
诚信网站
示范企业
网络文化
经营单位
北京网站建设 www.vipg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