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山,作为呼和浩特重要的天然生态屏障,守护着土默川平原的人们。
就是这样一道天然生态屏障,曾经由于私采滥挖等人为因素及自然原因,导致植被严重破坏。如今,随着呼和浩特实施“揽山入城”战略,推进大青山前坡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关停违法探矿、采矿企业,全面实施生态修复工程,从根本上改善了大青山前坡环境。
大青山前坡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是呼市改革开放40年来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
“改革开放40年来,呼和浩特市委、政府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治市、绿色治市,集中力量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显著。”呼市发改委副主任李朝晖昨日在呼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呼和浩特改革开放40年系列发布”最后一场——生态文明建设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重要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
李朝晖在发布会上表示,改革开放40年来,呼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按照“科技+基金+大数据+文化”的发展模式,使以乳业为主导的绿色食品产业,以光伏材料为龙头的新材料产业,以草、树为特色的生态环保产业,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和以云计算为基础的大数据应用产业“齐头并进”,这些,也使生态经济成为呼和浩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数据显示,改革开放40年来,呼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开通公共交通线路160条以上,覆盖260平方公里城区,新能源公交汽车达1000辆左右,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提高到48%。同时,集中开展城市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提升行动,以落实网格化、精细化管理责任为抓手,对主次街道实施全面街景整治,实现中心城区209平方公里标准化管理全覆盖。同时,呼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2.8%,生活垃圾治理的村庄达25.4%,村庄绿化覆盖率21.4%,农村集中供水率达94%。
改革开放40年来,呼市基本完成了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工作,将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脆弱区、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等重要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
黑臭水体变成了碧波绿水
呼和浩特市水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聂云霞表示,改革开放40年来,呼和浩特高度关注水生态文明建设,致力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恢复水生态体系、改善水生态环境。
40年来,呼和浩特累计治理河道总长度294.3公里,新建堤防504.58公里,对穿越呼市城区的小黑河、哈拉沁沟、扎达盖河等6条河道进行了综合整治,形成了全长56公里的环城水系,如今原来的黑臭水体变成了碧波绿水。
“改革开放40年来,呼市国土资源系统通过科学谋划统筹发展、合理划定基本农田、突出矿山地质环境,为呼市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呼和浩特市国土资源局副调研员、新闻发言人杨国军表示。
呼和浩特市环保局副局长金瑞山介绍,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呼市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加强完善环境治理体系,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补齐环境保护短板,推动呼市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截至2018年11月30日,优良天数已达258天,同比上年增加29天。
园林绿化让城市更宜居
呼和浩特市园林局副局长周和平介绍,改革开放40年来,呼市园林部门为有力改善大青山前坡生态条件,2012年以来,陆续推进了大青山前坡生态恢复与改造,累计完成生态建设面积约118平方公里,打造了哈拉沁生态公园、内蒙古少数民族群众文化体育运动中心周边景观、雅玛图森林公园等10余处精品景区,形成了呼市北部一处集生态保护、观光农业、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大型郊野公园。同时,呼市不断加大公园建设力度,提升公园文化品位,相继建成了阿尔泰游乐园、湿地公园、成吉思汗公园、哈拉沁生态公园等公园。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呼市建成区绿地面积为9586.77公顷,公园绿地面积3974.25公顷。建成区绿地率36.87%、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9.8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9.39平方米/人。目前,呼和浩特市共有公园、游园80处(其中公园37处、游园43处),广场绿地25处,街旁绿地169处。(记者张昊文 张冰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