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陕西省慈善协会顺应新时代的变化,在发展中积极寻找新立足点,定位发展新方向,构建大慈善思维,开创大慈善格局,走出了一条适合新时代的慈善事业发展新路子,一个省域内的现代慈善模式初见雏形。
慈善公益报(赵浩义 本报记者 钟 伟) 近年来,陕西省慈善协会顺应新时代的变化,在发展中积极寻找新立足点,定位发展新方向,构建大慈善思维,开创大慈善格局,走出了一条适合新时代的慈善事业发展新路子,一个省域内的现代慈善模式初见雏形。
结合国家政策,围绕民生需求,是慈善组织的立足点
陕西省慈善协会成立以来,始终以困难群众最迫切、最根本的利益为中心,以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标准,敏锐发现需求,科学设计项目,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对国家社会保障的补充作用。在这种观念指导下,项目设立符合国家政策,也受到群众的欢迎。《慈善法》颁布实施后,省慈善协会以精准扶贫为重点,深入调查研究,科学梳理项目,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重点实施救助。以慈善组织的社会力量,助力政府脱贫攻坚。
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是慈善事业的保障点
陕西省慈善协会是在“省委领导、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社会监督”方针指导下建立的新型公益社会组织,这个组织也是省委省政府领导下整个社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0年来,陕西慈善事业从破土而出的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倾注了省委省政府的心血。历届省委省政府领导都很重视、支持省慈善协会的工作。在工作上给予指导,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在基金上给予支持。在省慈善协会成立15周年纪念会上,时任省委书记赵乐际到会讲话,为陕西慈善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时任省长娄勤俭同志参加2015年慈善促进会时号召:“企业家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省委书记胡和平在省慈善协会成立20周年时批示:“希望省慈善协会把慈善事业与弘扬传统美德相结合、与脱贫攻坚相结合,持之以恒、传递爱心、兴慈扬善,为全省‘追赶超越’贡献积极力量。”
面向民间,当好补充角色是慈善工作的定位点
社会保障政府是主体,慈善组织的作用只是社会保障的补充,民间互助的平台。多年来,省慈善协会在开展各项慈善救助活动时,始终不忘宣传党和政府改善民生的巨大成就,始终把慈善救助作为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和温暖,始终把自己作为政府民生保障补充的角色。慈善组织建设坚持社团组织的活力、党政机关的严谨、企业经营的效率“三合一”的目标;坚持老会长徐山林当年确定的:资金筹措面向社会,面向民间;项目选择面向角角落落,拾遗补缺;人员选择实行社会招聘,不搞机关化“铁饭碗”三个原则。
提高全民慈善意识,是发展慈善事业的着力点
现代慈善事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是普及慈善文化。提高全民慈善意识。近年来,尽管社会上出现舆论风波,慈善事业跌宕起伏,但陕西省慈善会募集却连年上升。救助规模不断扩大,其根本原因就是慈善文化的普及,公民慈善意识的提高。陕西省慈善事业的发展是社会爱心的汇集,是慈善文化普及的成果。现在陕西省慈善协会实施的慈善文化八大工程,是整个慈善事业基础工作,奠基工程,只要锲而不舍,坚持不懈,一抓到底,就能抓出成效。
慈善公开、透明,是慈善组织的生命线
慈善捐赠属于社会第三次分配,慈善组织的运作方式直接影响着社会公信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多年来,陕西省慈善协会始终坚持慈善活动阳光操作、公开透明,及时在网上公布慈善款项募集使用信息,履行对捐赠者的承诺,从不在善款中开支机关管理费用,每年的管理费用都控制在支出总额的1%以内。22年来,省慈善协会募集款物超过43亿元,实施了数千个慈善项目,从未发生过违法违纪现象,每年接受公开审计,从未发现营私舞弊行为。慈善是一项崇高的事业,一定要心存敬畏,用好每一分善款,办好每一件善事,让捐赠者放心,让受助者满意。
慈悲为怀、务实双创、克难攻坚、清正廉明是慈善人精神的支撑点
陕西省慈善事业的发展壮大,取决于国家改革开放的经济基础,取决于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怀与支持。但同时也离不开慈善人的敬业奉献。22年来,在慈善意识还比较薄弱的环境下,陕西慈善人怀着对党的赤胆忠心,对人民的赤子之情,执着坚守,任劳任怨;知难而进,勇于作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尤其是一批老同志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如老会长徐山林当年所言:一不干挣钱的忙事,二不干享福的闲事,专干扶贫济困的善事,正是老会长这种高尚品质的熏陶,才有了后来人的前赴后继。这种慈悲为怀的大爱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追求卓越的攻坚精神,廉洁秉公的奉献精神、勇于作为的担当精神是陕西慈善人的精神支柱,是陕西现代慈善事业22年实践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陕西省慈善事业持续发展的动力。
陕西慈善探索的启迪
陕西在探索一条路径:慈善参与社会治理的路径。陕西省慈善协会在城镇创办慈善社区,在农村发展慈善互助会,在社区开办慈善老年大学。这一探索,培育社会公众慈善意识,在城市、农村居民中倡导互助、友爱新风,加深了邻里情谊,动员全社会公众“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大众小额,互相帮助,这将会产生很大的社会能量,无论是对慈善事业的发展还是社会公德的建设,都将会产生巨推动作用。将会成为慈善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的路径与方式。
陕西在创建一个模式:全民慈善的模式。慈善的力量在民众之中。陕西慈善协会实施八大工程传播慈善文化,建设社会慈善环境,尤其是城镇慈善社区、农村慈善互助会的创办,培育全民慈善意识,将慈善的根扎到了社会最基层的组织,改变了以往农村、社区单纯依靠外界捐赠和政府救助的传统扶贫模式,激发了民众互助的活力,以互助带动共助,增强了社区和村民抵御风险的能力。毋庸置疑,传统的慈善只是少数的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做慈善,但如果把慈善的根系延伸到每个社区和每个村庄,把广大民众发动起来,使慈善成为民众的生活方式,这对慈善事业的发展将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引领全民慈善的到来。
陕西在纠正一种偏见:领导干部退下来不能做慈善的偏见。陕西省慈善队伍实行老中青三结合,其中40%是从党政机关退下来的各级领导干部,60%为从社会招聘的中青年专业人才。这种老中青相结合的人员结构是科学的。慈善组织不同于一般商业行会,是公益性的社团组织。老有所为,做慈善是退休党政干部的最好选择。事实证明,像慈善协会这样的公益组织,只有退下来德高望重的老同志挂帅,才有社会公信力。应该鼓励退休的党政干部做慈善。作为共产党人,在为人民服务的生涯中,走完人生辉煌的最后一程。
陕西在开创一个格局:大众慈善的格局。陕西省慈善协会适应新时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走出传统慈善的圈子,构建大慈善思维,八大慈善文化传播工程建设慈善社会环境,十大创新构建现代慈善体系,进入扶贫攻坚主战场精准扶贫。培育大爱情怀、务实双创、克难攻坚、清正严明的慈善精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慈善体系,开创了一个省域慈善事业的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