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来,黑土地的儿女面对困难挫折、风险考验,将东北抗联精神转化为改革开放的动力源泉,长期奋斗、顽强奋斗、不懈奋斗成为龙江人民心中的坚定信念。40年始终如一的坚持,40年日积月累的进步,东北抗联精神,为龙江发展汇聚起不竭动力。
70万,80万,100万,110万……2008年东北烈士纪念馆免费开放以来,每年的参观人数都在递增。无论春夏秋冬,无论严寒酷暑,总有省内及全国各地赶来的人们,在东北烈士纪念馆内瞻仰无名烈士塑像,缅怀默哀。
在白山黑水之间,有一种精神让人奋勇直前,这种精神,凝聚了东北抗日联军和东北人民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键时刻勇赴国难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凝聚了抗联英烈前仆后继、血战到底的英勇,凝聚了龙江百姓无畏强敌、百折不挠的奋斗。薪火相传几十载,砥砺奋进奏华章。东北抗日联军孕育的东北抗联精神在黑龙江的广袤大地上筑起了顽强拼搏、敢于牺牲、奋发进取的精神筋骨,在几十年来的不断传承、发扬中,融入了龙江儿女的血脉,成为了龙江人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改革开放40年来,黑土地的儿女面对困难挫折、风险考验,将东北抗联精神转化为改革开放的动力源泉,长期奋斗、顽强奋斗、不懈奋斗成为龙江人民心中的坚定信念。40年始终如一的坚持,40年日积月累的进步,东北抗联精神,为龙江发展汇聚起不竭动力。
用东北抗联精神坚定改革开放信心
翻开东北抗联14年浴血奋战的历史,总能让人热泪盈眶。在东北抗日战争中,广大的抗日联军将士面对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殊死抗争,坚贞不屈,在-40℃的冰天雪地里生存战斗,他们让中华民族崇高的气节闪烁出夺目的光彩,为龙江大地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抗日战争胜利后,作为这段历史的见证者,东北抗联老战士李敏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宣传东北抗联精神、弘扬革命传统中。“壮岁能忘死,余生唯忘家。功成十四载,一笑慰中华”是李敏生前好友张智深为怀念李敏写下的诗句。张智深说:“李敏同志生前,跑遍了我省的山川林海需勘定的抗日联军战斗、活动遗址和抗联烈士遇难地并树碑立传,整理出版了《东北抗联歌曲集》,倡导将‘十四年抗战’纳入全民教育体系之中。她一生都不遗余力、呕心沥血地宣传抗联精神,弘扬革命传统。”
弘扬东北抗联精神艺术团是2002年在李敏倡导和直接领导下成立的,大家十余年来跟着李敏登山攀坡、踏雪穿林、风餐露宿,遍访当年东北抗日联军战斗过的地方,宣讲东北抗联时期可歌可泣的光荣历史,用歌声传唱东北抗联精神。“演出不能停,一定要坚持下去,抗联精神要传承下去”是她临终前留给弘扬东北抗联精神艺术团的话。李敏去世后,艺术团的演出正常进行,而且在演出场次和节目质量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家为了节约经费挤公交、吃冷饭,面对条件的艰苦,身体的不适,团员们总是咬牙挺着,因为大家都有一个信念:“改革开放给大家带来了富裕的生活,但改革的深入需要百折不挠、持之以恒的奋斗精神,作为弘扬东北抗联精神的志愿者,我们要将东北抗联战士们惊人的毅力和斗志不断传承下去,为龙江发展贡献精神力量,用东北抗联精神坚定改革开放信心。”
坚守初心40年一群不倦的“播火者”
在东北烈士纪念馆,有这样一支流动展览小分队,他们为了宣传抗战14年,在全国及省内宣讲了40多年。从1977年成立至今,小分队历经四代队员的接力,他们的足迹遍布全国21个省级行政区,百余个市、县,总行程3.7万公里。做巡展、报告5000余场,受教育观众达745万人次。
郭晓萍是小分队第一代队员,在她的回忆里,那时队员们都穿着蓝衣服,足蹬黑布鞋,背着用合成革和厚帆布做的展板,到一个地方找个适当的墙面,钉几个钉子,用绳穿上展板就开讲。1979年,小分队赴东北轻合金加工厂展出,当时生产任务非常繁忙,厂党委原计划小分队在此展出7天,各个车间轮流参观。小分队姑娘们饱满激情的讲解及演出,使在场观众无不动容,结束时掌声雷动。烈士事迹进一步提高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工人们纷纷要求多讲几场,结果小分队一共展出了34天,讲了72场。工人师傅们看到小分队安排展板时比较困难,有的场所没法钉钉子挂展板,他们就专门设计、制作了一套铝合金支架,赠送给小分队作纪念。
此后的数十年里,小分队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地方,将东北抗联精神传遍了祖国各地。1986年8月初,我省合江地区遭到洪水的袭击,国家和群众的财产遭到很大损失。一天,桦川县委派人来到哈尔滨,他们没有到省里请求经济援助,却来到东北烈士纪念馆,恳切地对小分队人员说:“我们县遭灾了,庄稼让大水淹了,干部和群众都在发愁,情绪都很低落,县委书记让我们请你们讲讲烈士们的英雄事迹,给大家鼓鼓劲。”小分队队员王继红一人随工作人员去了桦川。在抗洪前线,她穿着湿淋淋的衣服、腿上沾着泥巴即兴讲演,她讲了抗联英烈面对困难敢于拼搏是党的光荣传统,深情讲述了抗联先烈们14年浴血关东的英雄事迹,江堤上不断响起热烈的掌声……
2016年8月21日,小分队来到珍宝岛,为驻岛边防哨所官兵带来了抗联英烈事迹专题展。报告伊始,宣讲团团长刘春杰向官兵简要介绍了东北烈士纪念馆的发展历程,随后,宣讲报告团副团长王冬讲述了《民族脊梁杨靖宇》《忠诚战士赵一曼》两个抗联英烈事迹,当讲到杨靖宇牺牲时胃里只有枯草、棉花时,当读到赵一曼行刑前留给儿子的那封珍贵遗书时,官兵们无不为之动容。宣讲过程中,不时有登岛游客驻足聆听报告,一群来自赵一曼家乡四川省宜宾市的观众与讲解员交流时表示,来到龙江能现场聆听这样的报告,能听到赵一曼的感人故事,内心感到既震撼又自豪。
40年的变化沧海桑田,如今东北烈士纪念馆宣传东北抗联精神的方式丰富多彩,但当年背着展板去车间的流动展览小分队却一直沿袭下来,历时40年走遍万水千山,他们的执着与坚守,也是东北抗联精神最生动的诠释和体现。
激励龙江人民不断前进的力量之源
杨惠春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当年父亲因工受伤,胸部的绷带还在渗血时也要坚持赶回工地时的焦急神情,母亲在门口苦苦劝说,父亲却只留下了一句话:“工友们在等着我,与东北抗战时受的伤相比,这不算事。”
杨惠春的父亲是东北抗联第三军情报员杨振瀛,杨惠春在家里排行老五,少年时并没有听到父辈讲述更多的关于东北抗联时期的往事,但忠贞报国、无畏艰难、勇于献身的红色基因已经在他们的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我的8个兄弟姐妹中有5个下了乡,我们都认为,在城里虽然享福,但我们更应该向父辈一样,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贡献自己的热血与力量。”
作为抗联后代,杨惠春数十年来一直在收集东北抗联资料,翻开一本厚厚相册,里面是杨惠春整理了数十年的东北抗联有关照片。一次公益讲座的合影,一场抗联后代的聚会,一份弘扬东北抗联精神的交流来信,照片的颜色由泛黄过渡到鲜艳,照片里人的发色也从乌黑变成了花白,但不变的是对弘扬东北抗联精神的初心。杨惠春说:“现在条件好了,越来越多的抗联后代、专家学者从外地来到龙江,实地考察抗战遗址,更深刻地感受东北抗联精神,并将它传颂到祖国各地。”
杨惠春如今的“任务”就是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收集东北抗联史料和东北抗联精神的研究中。“长达14年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英勇斗争中铸就的东北抗联精神是激励龙江人民前进的力量之源,东北抗联精神作为人类挑战自身极限的典范,在改革开放40年中发挥着巨大示范意义,成为鼓舞龙江振兴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杨惠春说。
在梧桐河抗联纪念馆里陈列着一台手摇式“功勋缝纫机”,这台缝纫机被16岁入伍参战的抗联老兵申连玉整整扛了8年,在战争中,申连玉冻伤了身体、磨掉了皮肉也舍不得扔下这件宝贝,缝纫机8年来为前线的抗联战士缝补了数不清的被服。2012年9月,申连玉的女儿张淑清将缝纫机捐献给了梧桐河纪念馆,如今已成为纪念馆的“镇馆之宝”。
71岁的张淑清的两个孩子都是先天性心脏病,下岗后她自谋出路,生活虽然拮据,但从未放弃对生活的信心。“党和政府听说我们的困难后,一直关心帮助着我们,逢年过节来看望我的母亲,几年前还给母亲批复了76平方米的复式房屋。如今我们一家都住在这个干净舒适的房子里,心里很温暖。母亲去世前曾告诉我,国家的变化日新月异,每一位百姓都是受益者,现在每一天都感觉无比幸福。”张淑清说。
改革开放40年来,一代又一代的龙江儿女齐心协力、奋发图强,积极克服各种困难,为龙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冰天雪地矢壮志,霜夜凄雨勇倍添”,越是在困难时期,龙江人越能迎难而上、攻坚克难,依靠的正是爱国守土、团结御侮、浴血奋战、百折不挠、艰苦卓绝、视死如归的东北抗联精神。东北抗联精神是东北抗战时期光荣传统的升华,它植根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并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在龙江不断前行的步伐中,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成为东北人民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持久精神动力,在未来的岁月里,龙江人将继续把这股强大的精神力量薪火相传,让东北抗联的光芒永照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