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来,吉林以全新的民生视角,依托民生自觉与民生自信,巧妙地打开一串串暖心乐民的“幸福密码”。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扶……这些深得民心的民生举措,与百姓生活同呼吸、共命运。一幅幅温暖的民生图景在眼前徐徐展开,见证了一个个热切的民生期盼如花般绽放。
悠悠万事,民生为先。
保障和改善民生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溢出效应”,更是党和政府最关心的工作和最放不下的牵挂。
改革开放40年来,吉林以全新的民生视角,依托民生自觉与民生自信,巧妙地打开一串串暖心乐民的“幸福密码”。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扶……这些深得民心的民生举措,与百姓生活同呼吸、共命运。一幅幅温暖的民生图景在眼前徐徐展开,见证了一个个热切的民生期盼如花般绽放。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把关怀送到百姓心坎上,为更多百姓带来福祉
冬日午后,长春市二道区荣光街道岭东社区“幸福里助老之家”,80多岁的杨大爷在享受完“免费的午餐”后,就和朋友们打起了扑克。
“谁说老来无趣,别看子女不在身边,我一点也不孤单,在这里每天都过得很充实呢。”杨大爷一边用力地甩着扑克一边笑着对记者说。
杨大爷的幸福晚年,得益于我省在养老服务领域的积极探索。近年来,我省坚持养老产业、养老事业双轮驱动,养老服务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医养结合、文养结合、功能完备、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多层次社会养老服务发展新格局。
截至2018年,全省各类养老机构达到1383个,养老床位总数达到11.9万张。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达到1878个,实现全省全覆盖。
为了实现经济增长与人民收入水平同步提升,全省已经实现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连续第14年上调。
提起退休之后的这些年最开心的事儿,家住长春市南关区的王丽英老人深有体会:“当然是自己养老金逐年上涨啦。”张大娘告诉记者,这些年,她和老伴儿每年的退休金都会上涨,吃饱穿暖是绰绰有余。
2014年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并轨后,我省在调整办法及政策制定上努力创新,实现了退休人员调整基本养老金制度并轨。同时,启动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现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全部实施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经过3年多时间的努力,全省建立了政策体系健全、制度措施完善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体系。
当前,在国家振兴东北战略的支持下,我省正处在加快转型升级、决胜全面小康、建设幸福美好吉林的关键时期,一项项惠民政策相继出台,解决了百姓最实际需求的同时,也让党和政府与百姓的心贴得更紧、更近……
“医有所保、病有所医”,提高保障性水平,增强百姓幸福指数
过去,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一直是困扰着异地求医参保人员及家属的一大难题。
群众的呼声就是努力方向。2012年起,我省启动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实践,已全面实现了省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提前两年完成国家异地就医任务。
白城市通榆县66岁的张凤生和老伴都是下岗职工,提起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结算,老人激动地打开了话匣子:“这些年,老伴好几次来长春住院手术,自从有了异地结算,再也不用来回跑腿儿、也不需要自己垫付了,最主要的是报销部分也越来越多了。”
截至今年9月,我省已与全国所有省份、10015家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开通了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业务。直接结算率、费用清算、预付金结算等工作持续保持全国前列。
“要不是有党的好政策,我这个家早就散了。”柳河县的马贵民逢人便说,是党的好政策让他重拾了生活的信心。
今年53岁的马贵民,因身体残疾不能工作,儿子上高中,全家的经济来源仅靠妻子打零工和政府的低保。2017年初,马贵民突发心肌梗死,为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正当夫妻俩为昂贵的手术费急得不知所措时,听人介绍了“侨爱·吉心工程”,马贵民抱着试试的态度来到其定点医院,在医护工作人员帮助下,经过检查、申请等一系列手续,医院成功地为他做了手术。
为贯彻落实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和我省不断探索扶贫救助新做法,省医疗保障局与上海华侨基金会、吉林心脏病医院共同开展“侨爱·吉心工程”,为全省患有单纯性心脏疾病需要介入或手术治疗,目前,已成功救治了432名心脏病贫困人员。
近年来,我省大力开展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初步形成了保基本、广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险格局,但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因人员流动造成中断缴费等现象仍然存在,全民参保登记作为维护全民社会保障权益的基础,是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惠及民生的一项重大工程。
为此,我省正在通过对全省人口的参保信息进行登记,推动加快建立健全全民共享、公平可及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好地维护各类参保人员跨地区、跨制度转移接续社会保障关系的合法权益,提高公共资源使用效率,促进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
“困有所助、弱有所扶”,让更多人享受保障待遇,不断优化和改善生活
“自从患尿毒症以来,高额透析费一直令我很苦恼,现在再也不用愁了,我的生活终于有了保障。”在长春市南关区民康医院,低保户魏伟正在填写资金垫付申请表。
魏伟2015年被诊断为尿毒症后,每月近2000元的透析费很是让他犯难。“纳入低保后,不仅每个月可以领取低保金,还能享受尿毒症免费透析政策,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让弱势群体共享发展成果是民生工程的应有之义。近年来,我省进一步完善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截至今年10月,全省城市低保标准达到月人均508元,比2012年提高68.21%;农村低保标准达到年人均3872元,比2012年提高102.83%。
打开“政策包”,取出信息卡,坐在朝鲜族家庭特有的大炕边,李明玉为记者算起了一笔经济账:“在村里木耳菌包厂的分红1600多元,加上养殖收入和各项补贴,一家人的生活肯定不成问题了。”
家住汪清县天桥岭镇李明玉夫妻俩都是残疾人,只能靠着低保勉强度日,贫困户的“帽子”已经戴了很多年。随着延边州精准扶贫工作的逐步展开,李明玉一家的生活有了很大改观。
近年来,我省紧紧围绕脱贫攻坚这一中心工作,通过分类帮扶、产业带动、创业促进等举措,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残疾人特点的精准扶贫之路,也使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实现了脱贫增收。
“困有所助、弱有所扶”,随着我省社会福利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困难群众享受到保障待遇,不断优化和改善了生活。自2012年以来,全省各级慈善组织募集善款16.56亿元,在助困、助学、助医、助残等领域,救助困难群众65万人次。
水到亦渠成,根深方叶茂。一幕幕和谐温馨的画面,为我省的民生工作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民生跟着“民声”走,把民生工作做到百姓心坎上,已成为我省坚持不懈的民生追求。
吉林日报记者 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