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在河南息县农村正成为新时尚。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主导下,息县通过试点探索,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垃圾分类难、处理难、成本控制难、群众参与难。昔日“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一场大雨、一河垃圾”的场景一去不回,美丽乡村的画卷正在徐徐勾勒。
垃圾分类在河南息县农村正成为新时尚。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主导下,息县通过试点探索,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垃圾分类难、处理难、成本控制难、群众参与难。昔日“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一场大雨、一河垃圾”的场景一去不回,美丽乡村的画卷正在徐徐勾勒。
在路口乡弯柳树村,村民马永红每天习惯坐在自家门口的垃圾桶旁择菜。过去,不管什么垃圾都往一个桶里倒,现在,垃圾桶由一个变成两个,一个可沤肥,装菜叶、果皮、餐厨垃圾、动物粪便等;一个不可沤肥,装塑料袋、玻璃瓶、包装盒等。
“能沤肥的沤肥,不能沤肥的由保洁员拉走,院子咋能不干净?”马永红笑着说,垃圾桶上标有图片和文字,垃圾怎么丢,一看就明白。
升级的不仅是垃圾桶,更是环保理念。结合农村“房前种菜,房后沤肥”的传统,息县在农户中推广“两容器一池子”,村民按可沤肥和不可沤肥将垃圾初次分类,在房屋附近的菜地或农田挖沤肥池,一家或几家的垃圾集中堆放,发酵成生态肥还田。
不可沤肥的垃圾运到哪?记者在杨店乡张围孜村资源分拣中心找到答案。几位村民正骑着电动三轮车,自发拉来各种瓶子、旧衣服、废纸箱等废品。“能回收再利用的垃圾可以折算成积分,在一旁的爱心超市就能兑换学习用具、洗衣粉、卫生纸等生活用品。”分拣员范金龙介绍道。
二次分类,贵在精细。在资源分拣中心,可回收利用的废品,由分拣员变卖,所得归自己;有污染的垃圾,由县、乡集中进行无污染化处理;不可沤肥、无污染且不可利用的垃圾,由县垃圾处理厂统一处理。
行走在张围孜村,道路干净,环境整洁并不稀奇,稀奇的是,道路两侧,每隔一段路便有一座水泥底座,一黄一蓝两个垃圾箱并肩而立。“过去也有垃圾箱,风刮就倒,下雨就泥,谁愿意往跟前凑?”第一书记李继成说,工作做细,群众才买账。“不仅垃圾收集员每天上门收垃圾,许多村民也养成随手捡拾垃圾的习惯。”
垃圾分类,不仅减量,更减成本。息县测算过:垃圾分类以前,全县364个行政村,每村一个保洁员,一年成本至少364万元,每个垃圾箱700多元,建垃圾池要2000多元,更遑论购买垃圾转运车、燃油及维修的费用。
小茴店镇做过试验,全镇25个行政村,利用旧房改造,建23个资源分拣中心,每村费用约5000元;每村2名垃圾收集员,每月400元,每年4800元;爱心超市费用一年不到3000元;分拣员报酬来自废品变卖所得,不需要政府投入。“也就是说,除一次性改造费用外,每村每年投入7800元即可实现垃圾分类正常运转。”小茴店镇党委书记张巍说。
农村垃圾分类,既要仪式感,也要持久力。息县将每周五作为全县的“生态文明日”,组织各单位、农村、学校广泛开展垃圾分类、清洁家园、文明宣导活动。建立农村垃圾分类“责任清单”制度,干部包片、党员(村民组长)包联盟户、公益岗位包(村)组环境保洁和垃圾收集转运,明责追责和兑现奖惩,充分调动干部群众参与积极性。
息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余金霞说,“抓两头带中间”的效果明显,通过孝善敬老饺子宴和“小手拉大手”活动,让老人和孩子带动全社会践行环保理念,捡拾垃圾、主动分类已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
根据息县农村垃圾分类减量工作实施方案,预计到2020年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90%,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人均垃圾产生量降低60%,原生混合垃圾“零填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