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让高原明珠早日重放异彩,20多年前,一场不见硝烟的滇池保卫战打响,昆明踏上铁腕截污治污的漫漫长路。从“九五”规划开始,连续4个五年规划将滇池水污染防治工作纳入国家“三河三湖”重点流域治理规划,国家各相关部委从政策、资金、项目、技术等方面给予强有力的支持。
原标题:守好“生命线” 作好“水”文章
滚滚长江水,悠悠滇池情。
素有“高原明珠”之称的滇池,是昆明的母亲湖,也是长江上游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千百年来的历史进程中,滇池换了时空,变了容颜。唯一不变的,是临湖而居、因水而生的昆明人,对滇池那份与生俱来的眷恋和赤诚的山水情怀。
为让高原明珠早日重放异彩,20多年前,一场不见硝烟的滇池保卫战打响,昆明踏上铁腕截污治污的漫漫长路。从“九五”规划开始,连续4个五年规划将滇池水污染防治工作纳入国家“三河三湖”重点流域治理规划,国家各相关部委从政策、资金、项目、技术等方面给予强有力的支持。
进入新时代,昆明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滇池保护治理作为头等大事和“一把手”工程,以更加有力的举措,全面开展滇池流域截污治污、外流域引水、河道整治、内源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水环境综合治理,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到“十二五”末,滇池湖体消除黑臭异味,重度富营养转变为中度富营养;2016年,滇池外海和草海水质类别均由劣Ⅴ类提升为Ⅴ类,实现了20多年来的首次突破;2017年,滇池全湖总体水质保持在Ⅴ类;今年1至10月,滇池全湖总体水质保持在Ⅴ类。
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滇池保卫战中,有着昆明滇池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昆明滇投”)砥砺奋进、攻坚克难的责任担当,不断探索、创新技术的开拓精神,心系滇池、凝心聚力的坚实步履。
主力军作用
聚力谱写“滇投篇章”
不忘初心,不辱使命,不负重托。
昆明滇投是昆明市滇池污染治理的投融资主体和污水处理运营主体,因滇池治理而生,也必然因滇池治理而兴。在滇池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中,昆明滇投始终作为“排头兵”和“主力军”,为昆明市乃至云南省的生态文明建设攻坚克难、冲锋陷阵,谱写了滇池治理的“滇投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下,在昆明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昆明滇投深入理解、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这个大逻辑,滇池治理是头等大事、“一把手”工程这个总方针,将“滇池清、昆明兴”的时代责任刻在心中、扛在肩上,把“滇池保护治理就是公司的‘生命线’”这一理念贯穿到全过程、全领域、各环节。
“十三五”以来,昆明滇投共完成项目投资约74亿元,其中2016年承担项目31个,完成投资32亿元;2017年承担项目33个,完成投资36.05亿元;2018年承担项目51个,一季度共完成投资5.9亿元,实现“开门红”。完成了牛栏江—草海通道工程、草海西岸尾水及面源污染控制等工程,完成了官渡王官、呈贡斗南、晋宁东大河3块湿地建设及昆明瀑布公园、滇池大坝提升、第一和第九水质净化厂超极限除磷示范等工程,启动了第十三厂、第十四厂、西片调蓄池、滇池航运、王家堆湿地等项目。利用监测预警、物理除藻、化学除藻、生物控藻等技术,加强滇池全湖蓝藻水华监控,共处置富藻水4.27亿立方米。
特别是2017年以来,昆明滇投紧紧守好“生命线”,发挥滇池治理主力军作用,积极作为、主动作为、创新作为,全力推动水污染防治、水环境保护、水生态建设,着力为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打造“水”优势、作好“水”文章。同时,昆明滇投确定了“打造全省污水处理行业龙头企业、建设市场化科技型环保企业”的目标,向投、融、建、管、营一体化方向迈进,水务环保、市政排水、项目建设、土地开发、资产管理5大主营业务齐头并进,形成了“在业务发展中促进滇池保护治理,在滇池保护治理中发展业务”的良性发展格局。2018年,昆明市启动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行动,昆明滇投承担了其中45个项目的建设任务,需完成总投资61.73亿元……又将在滇池治理路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水污染防治
持续推动“系统治滇”
走进水上森林,恍若置身画中,流水潺潺,鱼欢鸟鸣;踏上亲水栈道,满目花木鱼草,碧波荡漾,白鹭翩飞。
没错,这就是滇池湖畔。
随着滇池流域水环境明显改善,滇池水质企稳向好,越来越多的人走近滇池、亲近滇池,放飞心情。
如今,昆明市控源截污体系基本形成,有效发挥了污染物减排功能。
一直以来,昆明滇投全面贯彻落实加强“五网”建设要求,实施主城公共排水设施“一城一头一网”管理运营模式,公司管理的排水管(渠)由原852公里增加到4434公里,增加了近5倍,防汛排涝服务范围达312平方公里,累计处理公共排水服务案件3.69万件,针对2016年、2017年雨季单点暴雨多发的情况,做到道路巡查、设施降水、初期雨水收储、河道厂网联合调控、抢险设备部署到位“五个提前”,险情处置迅速有效,增强城市排水健康程度;尝试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开展河口末端治理,充分发挥前置库自然沉淀、生物净化功能,构建草海健康水循环系统;全力开展内源治理,滇池底泥疏浚三期工程对滇池北部、宝象河河口、宝丰湾河口湖区进行底泥疏挖,累计疏挖360万立方米,大幅削减湖内总氮和总磷;加强已建截污治污体系运营管理,让截污管网、调蓄池与水质净化厂形成联合调度,全面提升雨季水质净化厂运行效率。
时不我待,舍我其谁。滇池治理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特点,只有牢固树立不信滇池水不清的决心和信心,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才能全面推动滇池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今年初,昆明市启动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行动,按照要求,昆明滇投共承担45个项目,需完成总投资61.73亿元,占实施方案中市级重点项目个数、投资的70.3%和81.23%。其中,2018年实施42个,计划投资17.16亿元;2019年实施25个(含续建),计划投资29.99亿元;2020年实施15个(含续建),计划投资14.13亿元。为确保目
标任务按期完成,昆明滇投制定了《昆明滇池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行动实施方案》,每个项目都确定责任人、完成时限,做到一个项目一个方案,并加强督查督办力度,全力以赴实施滇池保护治理攻坚任务,努力实现滇池水质目标与总量削减目标。
水环境保护
努力实现“科学治滇”
为增强滇池保护治理的科学性,昆明滇投确定了“打造全省污水处理行业龙头企业、建设市场化科技型环保企业”的目标。
污水处理能力稳步提升。2017年,昆明主城及环湖水质净化厂共处理污水5.99亿立方米,污水处理工艺技术全省领先,平均出水水质优于国家一级A标,污水处理量占全省的47%、全市的95%以上;第一至第十水质净化厂削减化学需氧量15万吨、氨氮1.4万吨,完成年度减排任务的115%和119%。
科技创新研发及应用能力不断增强。加强水质净化厂技术研发,平均吨水耗电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约23.33%;完成第一、第九水质净化厂超极限除磷提标改造,出水水质总磷小于0.05毫克/升。制定《云南省城镇排水设施数据管理技术标准》和《云南省城镇排水在线数据采集技术标准》,为滇池流域水污染控制工程评估及精准治污决策提供数据基础,着力实现监测一张网,构建模型辅助决策体系。在蓝藻处理方面,利用监测预警、物理除藻、化学除藻、生物控藻等技术,加强滇池全湖蓝藻水华监控,建立项目报告信息平台。在危废处理处置方面实现技术突破,2017年共申请国家专利18项。
公司水务产业逐步向“大环保”领域迈进。当前,滇池水务公司的产业链已延伸到再生水利用、污泥资源化利用、水源地生态保护、水生生物科技等相关领域,并发挥技术优势,将污水处理业务范围扩展到国内江苏、浙江、安徽等地,与新加坡、巴基斯坦等国进行了项目对接。同时,着眼提升滇池治理成效,加强与国内外一流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深度合作,切实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提高滇池治理成效的重要举措,不断提升治理的科学化水平。
下一步,按照实现“六个转变”的要求,昆明滇投将强化优势,综合应用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自动化技术等方式和手段,增强滇池治理的科技创新水平。通过加强技术研发能力,围绕城市污水处理、公共排水主营业务,以削减氮、磷为核心指标,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及行业优秀企业开展战略合作,争取技术支撑。突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探索以市场化方式与国内高校或科研单位合作建立水生态研究机构,逐步组建公司的核心技术团队,提升自主科技创新能力。
水生态建设
持续落实“三个纳入”
走进王官湿地,薰衣草花开满地,芦苇草摇曳多姿,池塘内鱼儿欢畅。从湿地入水口处,走过一个个风景不一的池塘,再沿着被花草掩映了的小沟渠一路向前,穿过栈道木桥,来到出水口,汩汩清泉哗哗作响,向滇池奔涌而去。
走进斗南湿地,这里完整地保留了湿地范围内原有的老昆明柳堤历史原貌,靠近滇池边的柳堤全长2公里。沿柳堤漫步,听浪拍岸,柳绦飘飘,海风凉爽,分外惬意。
走进晋宁南滇池国家湿地,原生态风光美丽而朴素,宛如一幅幅淡雅的水墨画。湿地引进种植的植物与原有植物共同构成了河口生态群落,形成自然的“河、沟、塘、湖”湿地生态系统,能滞留和净化微污染水体,湖
滨生态区影、声、色、光相互交融。
……
滇池湖畔,一块又一块滇池湿地相继建成,生态、美丽而大气,把城市与滇池紧紧相连。一幕幕杨柳依依、芦苇摇曳、鸟儿翩飞、鱼游睡莲的滇池胜景又重归春城。让世代临湖而居的昆明人,又找回滇池记忆,续写滇池岸边的山水情怀。
滇池治理是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境的民生工程,是昆明市打造世界春城花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健康之城等城市品牌的重要承载。按照昆明市“把滇池保护治理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统筹规划、纳入城市治理体系中全面加强、纳入全民参与中聚力推进”的科学定位,昆明滇投致力于推动滇池保护治理全民关注、共同参与。目前已建设完成滇池大坝提升改造工程,全力保障国际龙舟赛、上合昆明马拉松赛等多项大型赛事,为市民及游客提供了共享滇池治理成果的平台。由公司建成的昆明瀑布公园和官渡王官、呈贡斗南、晋宁南滇池国家湿地3块湿地免费向市民开放,累计接待游客800余万人次。
昆明滇投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把滇池打造成生态之湖、景观之湖、人文之湖”的目标,昆明滇投将在不断改善水质的基础上,提升打造水景、彰显水韵的能力。在湿地建设管理中,寻找湿地生态功能与景观功能的平衡点,既让湿地充分发挥净化水质、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也能够让市民亲水近水,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推动滇池航运工程建设,完善“环滇交通圈”,把滇池航运打造成为宣传滇池治理成果的平台、推动全民共治共享的抓手。
新时代担当
探索湖泊治理“滇池经验”
新时代有新担当,新气象有新作为。
“十三五”以来,昆明滇投共实现融资到位360.32亿元,其中2016年融资到位142.54亿元;2017年融资到位184.28亿元;2018年1至10月,新增融资到位33.5亿元,为滇池治理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目标明确、措施有力,方能提质增效、做优做强。2018年,昆明滇投的工作主要围绕“一个主题”即:2018提质增效年;紧盯“两个目标”即: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行动、云南省水环境治理龙头企业;实施“两个战略”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企业转型升级战略;确保“三个完成”即:完成滇池治理、防汛排涝、扶贫攻坚三项任务;探索“四个转变”即:公司管理逐步从运营管控向战略管控转变,项目管理逐步从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转变,公司收入结构由单一性向多元化转变,最终实现由传统投融资平台公司向市场化科技环保实体转变;实现“五个提高”即:不断提高企业党建水平、科技创新水平、质量效益水平、安全生产水平、队伍建设水平。
“滇池是昆明滇投的立身之本、发展之源,做好滇池保护治理工作是昆明滇投的使命所在。”昆明滇投董事长朱滔表示,公司上下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不折不扣落实昆明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安排,全力以赴做好滇池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让昆明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在建设美丽云南、昆明市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示范城市的征程上,彰显滇投作为,贡献滇投力量。浦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