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房颤也会诱发中风 抗凝治疗不可少
天寒地冻,广东骤然降温,预示着南方进入了脑卒中(俗称中风)的高峰季节。通常,动脉粥样硬化是中风的主要原因,其实房颤也是中风元凶。近日,由广东省人民医院康寿俱乐部联合羊城晚报老友记俱乐部举办的长者关爱计划《房颤抗凝,远离卒中》健康讲座在广东省人民医院东病区学术会议厅开讲。神经内科专家在讲座上提醒读者,如果发生房颤,一定要抗凝治疗,可最大程度上预防中风的发生。
房颤易诱发局部血栓
当天寒风凛冽,在讲座现场,却来了不少老年人。对于房颤引起中风的话题,他们颇为关心,拿起小本子认真做笔记,积极抢答问题。
那么什么是房颤呢?70岁的刘阿姨说,自己有时心悸、心慌、胸闷、胸痛、乏力等症状。 她还说,有时心脏要跳到嗓子眼了。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胡方方说,在70岁以上人群中房颤的发生率为5%~9%,房颤发作时会出现心跳不规律,心肌杂乱无章的自行收缩,每分钟可以快到350-600次(正常情况下60-100次/分),所以房颤发作时会感觉心脏特别难受。更可怕的是,房颤还诱发中风。据调查显示,约有20%的中风归因于房颤。
胡方方解释说,心房不规则地跳动(乱跳),血液流得慢了,很容易在左心耳处形成血栓。这个血栓流动到脑部就容易堵塞脑血管。所以,房颤发作时就有诱发血栓的风险。
改善症状和预防卒中是治疗房颤的两大目标
在临床上,对于房颤的治疗有两大目标:改善症状和预防中风。胡方方指出,改善房颤的症状,可以通过转复为窦性节律或控制心室率来实现,可以用普罗帕酮、胺碘酮、β阻滞剂、地高辛等抗心律失常的药物,还可以选择电复律、射频消融或房室结消融联合起搏等非药物治疗。
如果高龄、有房颤或者至少有一个以下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心梗或血管疾病、既往脑卒中),则指南推荐应进行抗凝治疗,服用抗凝药,其目的就是为了预防中风和血栓栓塞并发症。
长期吃抗凝药,需要监测复查
目前,用于房颤的抗凝药主要有两种: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胡方方说,华法林是一种维生素K拮抗剂。在服用华法林时需要定期抽血监测INR(INR的值在2.0-3.0范围内,抗凝作用最好。)以调整药物的剂量,已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血栓风险,同时脑出血的风险降到最低。
目前,还出现了新的药物,比如达比加群、利伐沙班等新型口服抗凝药。胡方方指出,它们克服了华法林的不足,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可减低颅内出血、与药物和食物相互作用少、使用方便,不需要定期监测INR,起效快、可固定剂量给药。
最后专家还提醒,抗凝治疗需要长期坚持,停药、中断治疗会显著增加中风的风险。另外,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药也应至少每3个月检查一次肾功能。文/ 羊城晚报记者 张华
(采访协助/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