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西宁12月19日(王柯岚)海东,是国家六盘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重点地区。在全省8个市州中,是贫困面积最大、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脱贫任务最重的地区。
精准扶贫以来,海东市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全面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一优两高”战略,强化脱贫攻坚责任落实,政策措施落实、工作机制落实,积极探索创新扶贫模式,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离海东市平安区25公里的驻庄科村,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小村庄。整个村子位于浅山地区,除了靠天吃饭外几乎没有其它产业。“在乡村特色旅游产业还没办起来之前,村里的收入来源很单一,主要是种田和到县城里打工。那会,全村都很困难。”第一书记张生杰介绍说。
2017年底,驻庄科村246户879人,人均可支配收入却已达到7552元。村里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要从2015年村里开始发展乡村旅游说起。
那年,刚到村里的第一书记张生杰被村上美景所打动。经过考察,他和其他村干部们一致同意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为全村创收。说干就干,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很快村上就申请到了项目支持,逐步实施了“一心三区”乡村旅游景点项目建设工作。“基础设施建起来,游客就开始多起来,老百姓也开起了农家院、家庭宾馆、超市等,村里收入的来源也广起来了。”张生杰说。
同时,庄科村在经营上采取“公司+合作社”“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村集体统一集中流转土地,由公司投资建设基础设施,村集体以入股、联营等方式,参与公司管理,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通过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农户以入股分红及在企业务工的方式增加收入。几年来,这样的方式切实让村民们的钱袋子慢慢鼓起来了。
除了把客人“请进来”,勤劳肯干的海东人更是依托拉面经济“走了出去”。海东市把扶持发展“拉面经济”作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创新实施“带薪在岗实训+创业”计划,培训带动贫困人口累计达5020名。实现了“一人拉面,全家脱贫”的目标,此项工作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
海东市化隆县率先建立拉面扶贫产业园,成立拉面“带薪在岗实训+创业”实训中心,建立拉面电商信息平台,为海东拉面走出国门、拉面经济外向型发展闯出了路子。2017年,全市贫困户新开办的拉面店达113家,从业人员达到3876人;经营性收入7895万元,实现利润2086万元。
近年来,海东坚持脱贫攻坚精准方略,实施产业培育、易地扶贫搬迁、基础设施、金融、高原美丽乡村、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拉面经济、教育、社会保障等扶贫工程,推行电商、光伏等扶贫模式。共投资28亿元,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惠及45个乡镇279个村14711户53055群众,互助县五十镇班彦村安置点为全省样板点。市级承担15%的保险费为全市17.2万建档立卡贫困户购买“健康保”商业补充保险,为因病致贫再加一道“防线”。
截至目前,海东市实现了376个贫困村退出、9.98万贫困人口脱贫,占全市贫困人口的56.8%,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13%下降到2017年的5.8%。国家第三方机构评估平安、循化两县区可望于2018年实现整体脱贫“摘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