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河农场的鳅稻种植现场。
□文/摄崔利民吴玉国齐加强本报记者刘楠
随着农业科技含量的提升,水稻的产量大幅增加,效益也随之达到了“天花板”。如何突破水稻种植效益的天花板,一直是农垦建三江管理局洪河农场探索的课题。近年来,洪河农场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努力发展绿色、有机、生态、立体农业,创新试验“鳅稻共作”共生农业项目,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型有机稻种养模式。
在供给侧改革中应运而生
早在2016年,洪河农场党委提出,以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调优结构、发展绿色生态有机农业为主要思路,落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就是在这一年,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的创新举措,“鳅稻共作”这一共生农业项目在中国第一个现代化国营农场洪河农场诞生。自此,出现了“鳅稻”这一新名词。2016年,洪河农场农业科技人员根据“鸭稻共作”原理,通过外出考察,选择了不钻泥、易捕捞、抗病强、产量高、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有“水中人参”美誉的台湾鳗鳅,作为鳅稻共作的泥鳅品种。在水稻品种上选择了口感好、食味值较高的长粒香品种“绥粳18”和“三江6号”两个品种。
当年,试验种植了40亩泥鳅稻,泥鳅成活率达到了65%,水稻长势也非常好,达到了有机稻每亩800斤的产量标准,实现了在不破坏稻田原生态系统及不增加使用水资源的情况下,做到“一地两用,一地双收”目标。且泥鳅在田里生活,有效地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起到改良土壤、增肥地力的作用,台鳅还可直接吃掉水中杂草的嫩芽及草籽,吃掉部分有害昆虫,排泄的粪便可以作为有机肥料被水稻吸收利用。由于全程不施化肥及农药,生产出的稻米纯绿色无污染,口感也极佳。
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摸索前进
2017年,洪河农场将“鳅稻共作”项目试验面积扩大到460亩。面积大了各种问题也就暴露出来了,首先就是泥鳅的各种天敌不期而至。各种以食鱼类为主的鸟类和老鼠每天都会光顾鳅稻田,种植户们放爆竹、作假人驱赶、下鼠药等起到的作用不是很明显,花不菲价格买来的鳅苗成了这些天敌们的美味,着实给种植户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尽管天敌光顾,460亩地的鳅稻还是取得了进一步成功,水稻全部成熟,亩产量也达到了800斤,泥鳅产量在每亩650斤左右。秋天,由于水稻绿色无污染,受到了哈尔滨、广州、湖南、上海等外地客商的青睐,卖到了3.05元/斤,泥鳅卖到了9元/斤,泥鳅和水稻的亩效益实现了“双千”的目标。
虽然效益突破历史,但是购买鳅苗的成本如果不降,依然会影响这一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洪河农场农业技术人员开始探索研究自繁鳅苗的试验,并获得成功。通过到外地的鳅苗繁育基地学习,引进设备和技术,建设了占地2600平方米的鳅苗繁育基地。自繁鳅苗与外购鳅苗相比,亩成本可节省600元,成功地解决了购买鳅苗成本高和运输途中死亡率高的问题。农业技术人员经过研究和实验,在鳅稻田里加装防护网,阻止了各类野生鸟类的进入,减少损失40%-50%。
在“双千”效益中走向成功
“鳅稻共作”项目经过两年时间的试验示范,取得了每亩产值“双千”的好效益,充分证明“鳅稻共作”是一项在技术上完全可全面推广的好项目。但是,如果大面积种植,水稻和泥鳅的销路是最需解决的问题。经过多次实地调研、考察和洽谈,洪河农场与湖南岳阳一家公司签订了3000亩鳅稻订单。在订单中约定泥鳅的保底价是每斤7元钱,水稻的保底价是每斤3.2元。除签订订单外,洪河农场为了打造鳅稻品牌,还通过外请客商在田间地头举行品销会和在党员干部中开展大米销售竞赛活动,号召引导党员干部们利用“互联网+”的方式销售鳅稻米,既当管理员又当销售员。通过大米销售竞赛,洪河农场今年通过线上线下销售鳅稻米300余吨,借助“互联网+”有效扩大了鳅稻米的影响力,提升知名度,带动了广大种植户种植鳅稻的积极性,也为“鳅稻共作”项目趟出了一条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