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市扶残助残开启“精准模式”
“原来嘉兴已经变得这么美!”坐着轮椅绕着小区转了一圈,郑女士的丈夫不禁连连感叹。
原来,郑女士家住嘉兴同乐路某多层住宅顶楼。多年前,她的丈夫不幸瘫痪,老小区没有电梯出入不便,他从此就再也没有下过楼。今年,嘉兴市残联在全省率先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开展了电动爬楼梯机服务试点项目,获悉此事后,郑女士立刻拨打96345预约了这项服务,很快,专业机构就免费上门帮助其丈夫走下楼,相关部门还配套了社工、志愿者服务,陪护他看看城市发展、逛逛城市景点。
这一全省首创的精准服务项目得益于嘉兴市残联实施的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信息数据动态更新工作法。随着“社情民意大走访、‘八八战略’大宣讲、思想观念大解放”活动全面开展,全市残联系统创新机制出政策、走村入户问冷暖、完善措施强服务。几个月来,全市残联系统广泛开展了“个十百千万”助残服务活动:市残联定点联系一个村、一个社区,在全市开展包括4项全国试点工作在内的10项创新工作,市残联干部蹲点调研了310户残疾人家庭,各级残联为7226名残疾人提供了就业培训、辅助性就业、辅具适配专项服务,市、县、镇、村四级残疾人干部及残疾人专职委员上门调查了全部9.6万名持证残疾人及家庭的保障服务实施情况及需求,建立起了嘉兴市残疾人工作大数据。
“‘个十百千万’服务活动让我们对残疾人的实际生活状况有了更直观深入的了解,通过大数据动态更新,我们对残疾人工作情况更明了、服务更准了。”市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
“我的残疾人证送来了!”家住南湖区南湖街道烟波苑的杨师傅高兴地告诉社区干部。因为瘫痪在床无法移动,杨师傅患病后无法到指定医院进行残疾鉴定,所以不能及时办理残疾人证并享受相关政策。在大走访活动中,残联干部发现了这一问题,经过市、区两级残联的协调,上门鉴定频率增加到了每两个月开展一次,像杨师傅这样的重度残疾人得到了更为快捷的办证服务,得以及时享受残疾人保障和服务措施。对一些符合政策的残疾人,残联还一次性为他们上门办理了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康复补贴,并落实了无障碍进家庭服务,将服务送到了家门口。
走访中,很多残疾人亲属反映,受困于照顾家里的智力、精神残疾人,无法出门工作,导致家庭生活困难,同时也担心父母亲年老后残疾人的生活问题。为此,市残联也加大力度推进工疗庇护工作,让残疾人得到更周到的服务,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同时,残疾人亲属可以解放出来参加工作。截至目前,全市现有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庇护性照料)机构91家,安置精神、智力和重度肢体残疾人2293人。
据了解,在“大走访、大宣讲、大解放”活动中,全市各级残疾人工作者纷纷走进残疾人家庭嘘寒问暖,面对面宣传政策法规,当场办理工作业务,有效解决了残疾人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同时,通过细致的调查实现了“动态更新”,建立了嘉兴市残疾人工作大数据,为扎实推进残疾人工作的新发展奠定了基础,受到了中国残联的高度肯定。
据省监测显示:嘉兴市低收入残疾人家庭精准帮扶率100%,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率99.94%,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率93.31%,劳动年龄段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残疾人就业率达92.5%,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率88.73%,适龄残疾人接受十五年教育比例84.11%,均位居全省第一。